首页 男生 历史小说 太平洋战争

第481节

太平洋战争 青梅煮酒1970 3369 2024-07-17 12:49

  海军的观点恰恰相反。与开战之前的冷静、犹豫截然不同,第一阶段作战中出尽了风头的海军此时反倒趾高气扬起来,再也不愿充当一个有限的、防守性的角色。海军提出,必须进一步扩大攻势,下一步的进攻目标可以是澳大利亚,也可以是珍珠港,甚至是印度。进攻这些地区势必诱发大规模海战,届时,联合舰队一定会像在爪哇海那样歼灭一切顽抗之敌。要知道在征服整个东南亚的过程中,我们海军只损失了不到25000吨舰船,仅有两艘巡洋舰受伤且已修复,损失的最大作战舰艇不过是区区4艘驱逐舰而已。不仅军令部,连一贯含蓄低调的海军省也持同样的观点。

  海战主力联合舰队也不例外。2月初,在写给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的一封信中,山本司令长官如此说道:“一些精心算计的家伙不断出现的原因,就在于南进战略半途而废,仅仅停留在防守上。我认为至少要彻底歼灭英、美两国的主力舰队,日本海军从太平洋、印度洋然后经由近东与印度能够无忧无虑地自由活动,为达到这样的目的作战一步也不能松弛。”

  作为作战计划制定和作战命令下达的关键部门,海军军令部的第一方案是攻占盟军将来反攻的基地澳大利亚,如此需要动用陆军5个师团的兵力。提出这一作战计划也是老熟人,就是作战课课长富冈定俊大佐。富冈认为,占领所罗门群岛之后再向南推进,占领澳大利亚或者把澳洲大陆和美国隔离起来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澳洲幅员辽阔,在日本防御圈内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未来它肯定将成为盟军反攻的基地和跳板。如果不实施攻击加以占领,未来后果不堪设想。

  陆军对此是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没兵”。从2月9日到3月4日,激烈的争吵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期间在一次大本营联席作战会议上,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大佐对富冈的提议嗤之以鼻。服部提出澳大利亚陆上交通极为不便,虽然自身防卫能力有限,但为了保家卫国势必血战到底。最关键的是,美国正在不断加强那里的军事力量。服部认为,富冈提出的五个师团绝对不够,征服澳大利亚不但要使用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而且至少需要陆军12个步兵师团,光是运送这些部队的船只就需要150万吨,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2个师团哪里去找?况且随着战事的发展很可能要随时追加兵力。中国大陆牵制了陆军大部分兵力,关内的要打蒋介石关外的要防斯大林,实在是抽不出来。当初实施重要的南方作战也不过动用了11个师团而已,这项要求显然超过了国力承受的极限。服部最后说,遽然进攻6000公里之外的澳洲简直是荒唐透顶的作战,亏你们也想得出来。

  富冈立即接过了话茬,提出使用位于东北的关东军,因为苏联人在欧洲的压力丝毫未减,不可能在远东对日本采取大的动作。服部对此依然坚决反对,提出在与西方的持久战中“一兵一卒都是需要的”。苏军在欧洲的战局已有所改观,你敢保证老毛子不会在远东有所动作?看到富冈一脸不服气的样子,服部随手从桌子上拿起了一个杯子。“杯内的茶水代表我方的所有力量”,说完他就把水泼在地上,“你看,水只能流这么远。如果你的计划得到批准,对不起,我立即辞职”。

  要说这富冈课长也真不容易,到处都要跟人吵架。一会跟人家陆军吵,一会跟海军自己人吵。之前为了珍珠港作战和黑岛龟人吵,现在为了进攻澳大利亚和服部课长吵,很快就要为中途岛作战和渡边安次吵。可悲的是,富冈几乎每次吵架最后都输。要不老酒真想把周星星“吵架王”的牌匾借来给富冈大佐挂上。

  退而求其次,富冈提出西进攻打印度,摧毁印度洋上的英国舰队,与德国人在中东会师。对此服部照样反对,理由依然是攻打印度需要大量兵力,找不来人,这场辩论未获结果。后来在陆海军俱乐部又一再引起激烈的争论,有时竟达到几乎动武的程度。舌战进行了两个星期才勉强达成妥协:富冈进攻澳大利亚的计划被迫取消,与希特勒会师中东的计划也无奈放弃。

  尽管拒绝了海军进攻澳洲的方案,但是陆军也不否认澳洲对盟军发起反攻的重要性。出于这样的考虑陆军做出了一些让步,同意了一些冒险性较小的行动计划,例如对澳大利亚北面640公里的莫尔兹比港进行两栖进击,进攻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附近的三个岛群—萨摩亚、斐济和新喀里多尼亚。这样便能以较小的代价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供应线。陆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攻略只需陆军派出九个大队的兵力即可。这就诱发了后来著名的珊瑚海海战。

  参谋次长田边盛武中将同意服部的意见,强调陆军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能经受长期战争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以使敌人失去行动能力为目的在某些地区举行进攻是有实际意义的,然而进攻规模不能大,因为没有兵力可供使用。但海军坚持说,使敌人始终处于守势是极端重要的—否则就会招来灾难。海军军务局局长冈敬纯中将主张,摧毁敌人的海上力量并扫除敌人为了反攻而“积极使用澳大利亚和夏威夷地区的部队时”可能使用的一切重要基地。

  对于海军如此积极的战争心态,即使是好战的参谋本部也望尘莫及。最终参谋本部还是勉强同意了海军的意见,双方形成了未来一段时期的新国策—《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这一文件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尽快让英国屈服,让美国丧失斗志,必须继续扩大战果,保持坚定的长期不败之态势,相继采取积极的方针。”

  纵观太平洋战争全过程,日本陆海军的分歧小到局部作战、大到战争指导,至始至终无时不在面临调整,而政府和军部都缺乏一锤定音的铁腕人物。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是,提出方略的往往是参谋本部或军令部的课长及下属们,最多到作战部长,他们大部分是佐级军官最多是少将,而作为总长、次长的大将、中将却很少参与。可以说日军的军事策略实际上被一通少壮派军官所左右。美军却恰恰相反,意见一般由陆、海军部长,陆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联合提出,最后做出裁决的是罗斯福,他们的会议一般情况下都很短。

  同样在3月7日的联络会议上,这份重要的《大纲》被作为重要议程进行审议。要说石原莞尔污蔑人家东条“上等兵”最多能管好20挺机关枪绝对不对。对于陆海军提出的这一思路,东条首先表示“意思根本就不通”。“扩大战果”、“积极方针”是进攻,保持“长期不败的态势”无疑是防守,到底是攻还是守?大藏大臣贺屋兴宣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倘若海军提倡进攻、陆军主张防守,不就意味着陆海军谁也不管谁各自行动吗?那还开这个会干吗?你们自己玩去吧。

  按开会时间长短来算,估计没人能玩得过日本人。仅1941年11月1日那次会议就整整开了23个小时,估计连屁股都坐烂了。长考出臭棋,最后还是将国家带向了毁灭。表面上看,似乎议而不决是日本会议的通病。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一时代的日本高层缺乏一锤定音的决策人物,半神半人的裕仁同样不能。最好的证明就在眼前,如此一个主旨不明、模棱两可的《大纲》竟然最终在会议上获得通过,成为当时在日本流行的“意义不明的决定”中的其中之一。其结论归结为:否定了海军攻占澳洲的主张,但陆军也赞成海军的攻势思想,同意进行局部的积极作战,实际相当于承认了海军的进攻战略。这也是海军为数聊聊的在与陆军的争执中占据上风。

  3月13日,内阁首相东条英机携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一起进宫拜谒天皇,就那个模棱两可的《大纲》向裕仁做了专题汇报。东条提交的奏折云:

  要在短期内击败英美两国非常困难,以逼迫敌人投降的方式结束战争也属不可能。必须利用目前的军事形势,建立一个能够经受长期战争的政治和战略结构,从而进一步扩大由于开战以来所取得赫赫战果而取得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日本必须在国力许可的范围内,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步骤迫使英美两国继续处于守势。在这方面将要采取的一切重大具体措施有待彻底研究,每有结果均将上奏陛下御裁。

  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糊涂,裕仁对东条所奏依然不置可否。三人也就认为天皇默许了他们的方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