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节
日期:2017-04-1222:29:27
(正文)
就是仰光失守的3月8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负责指挥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3月11日,他再次接见史迪威,告知已命令前线的林蔚和杜聿明要绝对服从他的指挥。史迪威对此颇为满意,殊不知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看来史迪威所谓的“中国通”比起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缅甸并不属中国战区,盟军在该战区最高指挥官是英国人赫顿,后来又换成了“撤退名将”亚历山大,而赫顿和亚历山大还要受在印度的韦维尔节制。加上后来因卫立煌未到任接替远征军司令官的罗卓英以及参谋团林蔚,实际上负责战术指挥的杜聿明一下子就有了一大群的领导。如此复杂的指挥系统在世界战争史上实属罕见,——反正老酒以前是没见过。实际上杜聿明心知肚明,自己的真正指挥者是远在重庆的蒋校长。而蒋介石与史迪威、韦维尔三者之间又两两互不信任,这些为远征军首次赴缅作战最终失利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杜聿明才是这支军队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身边有一部电台直接联系重庆,可以将韦维尔、史迪威的命令随时汇报给蒋介石并作出决断。
从杜聿明亲口所言中,我们也能看出史迪威在他眼中的分量。史迪威抵缅后曾礼节性地拜访过缅甸总督史密斯爵士,不久之前杜聿明也刚刚去过。当史密斯听美国人介绍,他是这支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时颇感惊讶,因为几天前杜聿明刚刚说过,他是这支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出于礼节,史密斯并未对此多说什么。
后来史密斯再次见到杜聿明,问他一个职务怎么能由两个人同时担任?这位远征军的实权人物毫不隐晦地告诉英国人:“这位美国将军自以为是他在指挥,事实上根本没那回事儿。我们中国人认为,让美国人参战的唯一方法,是在书面上让他们有几个指挥官。其实他们没有什么事可做,负责做事的是我们自己。”
除了指挥系统混乱之外,远征军还存在一个致命缺陷。本来出兵时机已晚,但由于运力不足,远征军各部必须分期分批添油似地投放战场。当先头部队第二○○师已接防同古时,最后的部队还远在千里之外的昆明尚未出发。
联军作战最关键的是勠力同心,显然这一点在缅甸战场也很难做到。中、英双方的战略目标截然相同。英国的防御重点是印度,根本无意坚守缅甸,他们屈尊请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想借他们的力量来守卫缅甸,或者在战局不利时利用中国军队为自己顺利撤退实施掩护。中国人的目的是重夺仰光,打通从海上接受国际援助的通道,保持滇缅公路的畅通以及西南大后方的安全。本来两个人已经够热闹了,中间又加进来一个美国人史迪威。初到远东的史迪威对战场情况并不熟悉。一下子能在名义上指挥如此多的部队,的确让未经战阵的史迪威豪情万丈,很想通过摧枯拉朽的进攻来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种种掣肘也使史迪威无力可使。一个陌生的战场,两支缺乏民众支持且互不信任的军队,在一个从第三国匆匆赶来且不了解情况的将军的“劝说”下就能精诚团结协调作战,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从2月24日起,根据赫顿中将的统一安排,入缅远征军各部开始分赴各自的防卫区域:第六军驻扎缅甸东部,其中暂编第五十五师驻垒固,第四十九师驻孟畔,第九十三师位于景栋,负责泰缅边境的防御。第五军负责最重要的中路,其先锋部队第二○○师前出至同古。第六十六军位于缅北曼德勒和腊戍地区,作为远征军的总预备队。
丢弃了仰光的英军包括英缅第一师、英印第十七师、澳第六十三旅、英第七装甲旅均集结于同古以西的卑谬一带,担负西路的防御。
可以看出,赫顿如此部署的意图在于,战局不利时英军能及时撤往印度,并由中路的中国军队提供掩护。当时英军往远征军各部派驻了军事联络员,可以随时掌握中国军队的动向。但他们拒绝中国人向英军中派出同样的联络员,以免自己逃跑时被中国人及时发现。
3月4日,史迪威在缅北重镇腊戍见到了蒋介石。腊戍是滇缅公路的起点,自从公路通车以来,以前寂寞无人知的小城一夜间变成了一座大型军用仓库。从仰光开出的列车昼夜不停地将援华物资卸在腊戍车站和城外的空地上,再由中国开来的无数车辆拉走。由于滇缅公路路况较差及运力不足,造成积压在腊戍的各种物资堆积如山。对于入缅作战的远征军来说,作为后方的腊戍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史迪威见到蒋介石时,委员长正召集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等人训话,正是在这里他宣布由史迪威来指挥入缅作战部队。3月6日史迪威抵达重庆,在9日举行的会晤中蒋介石提出,需采取“纵深防御”先建立起稳固的基地。他强调如果日军没有大规模增援而西线英军又能守住阵地时再考虑收复仰光一事。他特意叮嘱史迪威,要正确评估中国军队的战力,防御时需要以三个中国师对付一个日军师团,进攻时比例则为5比1以上。对此,一贯认为国军缺乏进攻精神的史迪威根本没当回事。
史迪威的想法与蒋介石大为不同。他对自己的中国之行雄心勃勃,并未将自己摆在蒋介石参谋长的位置上,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追求的目标。当时他对中日两军的战斗力并未有全面了解,试图通过进攻或者大规模会战来扭转战局。史迪威坚持认为,应在同古附近集结中国军队主力,迅速南下夺回仰光,迅速取得缅甸战役的完全胜利。
史迪威表示,“缅甸对中国之重要甚于英国,英国可失缅甸而中国则否,盖英国欲守缅甸只为保全印度,而中国如失缅甸则与世界之交通路线将因而中断”,蒋介石对此深表赞同。史迪威进而表示,他相信亚历山大必能与之密切合作。对史迪威提出向日军展开大规模进攻的意见,蒋介石并不认同,提出必须在弄清楚日军兵力和动向之后再组织进攻,主张把主力集中在曼德勒附近,诱敌深入加以击溃,然后实施反攻长驱直入一举收复仰光。
虽然在很多方面观点迥异,但有一点蒋介石和史迪威的观点绝对一致,那就是他们都讨厌英国人。蒋介石试图借助史迪威的到来,将那个无能且傲慢的韦维尔抛到一边去。按照惯例,多国联合作战出兵最多的国家理应担任战场最高指挥官,远征军在缅甸的兵力无疑大大超过了英军。但蒋介石也知道自己争不过英国人,就想利用史迪威美国人的身份去抢夺缅甸的指挥权。对此史迪威强烈表示赞同。
蒋介石为此特地给罗斯福发了一封电报,请他出面说服丘吉尔将缅甸的指挥权交出来。罗斯福一点也不傻,一眼就看出蒋介石此举是想利用美国来遏制英国。在他眼里中国尽管重要,但是英国更重要。他可不愿因此去得罪丘吉尔,于是婉言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