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节
(正文)
杜聿明自有自己的苦衷。入缅以来,远征军几乎得不到任何准确的情报,处处被动挨打。现在占领密支那的很显然已不是此前情报中所说的“小股日军侵扰部队”。至于对面有多少敌人,杜聿明心中并不清楚。敌情不明,贸然进攻风险极大。这还仅仅是军事上的风险。恰在此时,蒋介石的电报又到了,命令他尽量避战向密支那以北从野人山绕道向东回国。
这封电报对杜聿明来说凭空又加上了一重政治风险。蒋介石命令你从密支那以北绕过去,你却非要从正面进攻突围,若真打赢了尚可,打输了怎么办?一旦损失惨重责任谁负?战败再加上战场抗命,杜聿明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双重风险使得杜聿明犹豫再三,决心难下。
此时杜聿明再次接到了史迪威和罗卓英发来的电报,命他尽快率兵突围向西撤到印度去。这可能是整个战役过程中史、罗发布的唯一一道正确命令。遗憾的是,之前那些错误的命令杜聿明都违心接受或部分接受了,恰恰这道正确的命令他却没有执行。
两道完全相左的命令让杜聿明再次陷入痛苦的抉择之中。按照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无疑是明智的,向西沿途日军还没有更多兵力设防,阻力较小,不仅可以避免向东作战的损失,也可以避开先前令人闻风丧胆的野人山。但如此一来蒋介石那边就无法交代了。作为蒋介石心腹的杜聿明,孰轻孰重他非常清楚。
杜聿明也曾试图向东进攻。5月10日,他下令第九十六师攻打孟拱,在日军顽强阻击下未获进展。随后日第五十六师团增援部队赶到,日军飞机也开始对远征军实施狂轰滥炸,第九十六师的多次攻击依然受阻。在进退维谷的情况下,5月11日晚,杜聿明下令以新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为先锋,各部队随后跟进,快速通过第九十六师侧翼,绕过孟拱,“弃车上山,进入山地与敌进行游击战,伺机返回国内”。
这里所说的“山”就是“野人山”。通常情况下对于以征战为职业的军人来说,大山大河不算什么障碍。但这一次例外,蒋介石和杜聿明都大大低估了面前这座山的威力。密支那以北的野人山区渺无人迹,之前尚未有人走过,准确说是没有人能活着走出来过。胡康河谷缅语意思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山上乔木遮天,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瘴疠疟疾蔓延。特别在每年5月下旬到10月间的雨季,森林中蚊虫和蚂蟥铺天盖地,各种热带疾病肆虐。因为传说中经常有吃人的野人出没,因此当地人把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称作“野人山”。
就在中国军队主动撤离遁入荒凉的野人山时,对面严阵以待的日军很是疑惑了一阵子。渡边正夫并无十分把握能挡住中国军队的进攻,但不远处那支大军的身影却不可思议地突然消失了,消失在他认为最不可能的那条路上。为此渡边深感庆幸,16日第九十六师余韶部脱离战斗退入胡康河谷之后,渡边立即下令以重兵封锁出口。
就在大军即将进入山谷口时,一场不忍目睹的惨剧拉开了这条死亡之路的序幕。远征军第五军女兵刘桂英,湖南长沙人,时为新二十二师卫生队护士。据她回忆,当接到随军一起向野人山撤退的命令时,野战医院里众多伤兵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
刘回忆说,这群伤兵差不多有1000人,都是身受重伤无法自己走动的。用担架抬似乎不太现实,因为每人都只能带点粮食轻装爬山,就这样还不一定能走出去。如果把伤病用担架抬走,不但将极大影响行军速度,连那些健康的士兵也会被拖累死。把他们留下来,任由他们落入日本人之手,谁都知道那将意味着什么。
就在杜聿明左右为难之际,伤兵们却主动提出了一个请求:“把我们留下来,你们放心走,但请留点汽油帮帮我们吧。”伤兵们准备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棚子里集体自焚。虽然看起来非常残忍,但或许只有这个办法是最好的。
我们不敢揣测,这群英勇负伤的伤兵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亲手点燃那些茅草棚子的,更不敢想象他们被烈火吞噬的悲惨场景。刘桂英回忆说:“当后撤部队从那里经过时,那个烟味,那种人肉烧焦的糊味,每个人走到那里都会跪下磕头。杜聿明也在磕头,一边哭一边磕头。”
走入丛林的远征军在茫茫的崇山峻岭中摸索前进,野人山开始像一座不见天日的恐怖迷宫张开了血盆大口,吞噬着这群走进陷阱的军人。
5月14日,部队到达洞洞山中的莫的村,车辆至此已无法通行。下一步跋山涉水这些车辆和重型装备必须舍弃,高耸的山脉和无际的丛林阻挡了它们的随行。当晚山中的爆炸声此起彼伏,那是部队在执行破坏车辆和重武器的命令。在国军序列中,第五军被誉为“铁马雄师”,全军装备有苏制坦克、德制装甲车和美制福特卡车、摩托车共600多辆,150毫米榴弹炮24门,各师均配有大量山炮、野炮。这些苦心积攒下来的装备是中国陆军的精华,现在这些“宝贵”必须由自己亲自动手炸掉。杜聿明禁不住再次失声痛哭,他有所保留地命令将装备的重要部件以及通信器材拆卸下来,携带行军。
新的危机很快降临。粮食告罄,药品用光,饥饿和疾病开始威胁这支三万多人的队伍。第五军无疑是蒋介石的心头肉,这支队伍的生死时刻牵动着委员长的心。5月15日他两次致电杜聿明,告知已与英方协商进行空投补给,行动不必太急,应从容设计分路绕道而行。同时再次强调“没有命令不得进入印度”。
蒋介石还电令杜聿明派人到霍马林去接罗卓英归队。但此时罗卓英已在前往英帕尔的路上。16日罗卓英致电入缅参谋团,请林蔚转告委员长准许“假道入印,乘机飞滇,再转往前方指挥”。18日蒋介石回电同意罗卓英自行入印。
5月20日部队到达斯委定,杜聿明下令稍作休整。更为可怕的是,缅北的雨季已悄然来临。由于电池用尽,这支部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一个偶然的晴天,幸运之神无意中垂青了这支可怜的部队。一架美军侦察机在丛林上空发现了袅袅烟火,那是一群中国士兵正在熏马蜂。天黑之前,几架美军运输机急匆匆飞到布帕布姆山投下了急救物资,其中不仅有食物、药品,还有雨衣、帐篷和急需的电池。受尽磨难的人们绝处逢生,这支孤旅再次同外界取得了联系。
5月29日凌晨,杜聿明在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再次表明了奋勇向前的决心:“缅北雨季提前来临,官兵饥寒交迫死亡日增,职当遵奉指示奋力直前。”
5月31日,部队到达清加林卡姆特。杜聿明再次接到了重庆的电报:“应西向印度或者北向雷多前进。”杜聿明当即下令改道前往印度雷多。在辗转二十多天之后,这支队伍最终还是走上了西去印度的道路。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