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节
1942年1月10日,韦维尔上将到达爪哇。当天下午,盟军一众高级将领在巴达维亚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会议详细分析了盟军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的联合作战。韦维尔忧心忡忡地告诉大家:“这是一场争夺时间的竞赛,对我们来说,日本人的行动舰只是太迅速了。”
显然联合司令部的成立为时已晚。除了已经沦陷的香港、关岛和威克岛,正在战斗的马来亚和菲律宾都前程堪忧,马尼拉和吉隆坡均已陷落,日军已经攻入了南缅甸地区。就连大家脚下的荷属东印度也已经不再平静。联军司令部成立之前,日军对这一地区的攻势业已发动,北面的打拉根和西里伯斯东北部已经落入日军之手。
经过一番简单筹备,美、英、荷、澳(ABDA)联合司令部于1月15日在巴达维亚正式挂牌开张营业。司令部成员构成如下:
司令官:英国阿奇博尔德�6�1韦维尔陆军上将;
副司令官:美国乔治�6�1布雷特陆军中将;
参谋长:英国亨利�6�1波纳尔陆军中将;
海军司令官:美国托马斯�6�1哈特海军上将;
副司令官兼参谋长:英国帕里泽海军少将;
陆军司令官:荷兰塔尔帕顿陆军中将;
副司令官兼参谋长:英军兰�6�1昔莱费尔陆军少将;
空军司令官:美国布里尔顿陆军少将(1月28日由英国空军中将理查德�6�1皮尔斯接替);
副司令官兼参谋长:英国达维尔空军上校。
忽然间小小的爪哇岛上出现了数不清的盟军高级将领,可惜能称得上“将星”的几乎一个都没。细心的师兄可能觉着里边有些人面熟,不错,诸如哈特、布里尔顿、帕里泽、波纳尔以及韦维尔本人,都曾在前面的章节中登过场亮过相。除了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刚刚打了败仗被日本人赶到这里来的。也不全对,韦维尔就不是,人家是在北非被德国的天才将领隆美尔赶到远东来的。四国联合部队的战略目标是:守住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澳大利亚一线,也就是盟军所谓的“马来屏障”。
刚刚成立的盟军司令部内部可谓是矛盾重重。“阿卡迪亚”会议商定组建四国联军司令部时,美国和英国并未事先征求荷兰的意见,这让荷兰人颇感不快。后来经过丘吉尔和罗斯福的耐心解释,荷兰才勉强接受了这一安排。成功本来可以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失败只会导致这种反感日益加剧。新司令部的人员组成也让荷兰人甚感失望,所有成员中仅有一名荷兰军官参加。不但荷兰人不高兴,连老酒都觉得此举纯属扯淡。作为群岛地区,抗击日军进攻肯定首先要依赖海上力量,对于这一海区最熟悉的无疑是荷兰人,但海军司令部里却没有一名荷兰军官担任要职。
最失望的当属荷兰远东舰队司令官康拉德�6�1赫尔弗里希中将。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如此沮丧地写道,“我对此感到很不痛快”。将要开始的战争是保卫自己的属地,但作为荷兰皇家海军的司令官,赫尔弗里希却不得不在巴塔维亚的司令部里呆着,无所事事,从来没有人来征求他的意见。他了解盟军各项作战计划的唯一途径,来自于联合海军司令部参谋处的一位荷兰军官。
除了赫尔弗里希,感到不快的人比比皆是。澳大利亚对自己宗主国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加剧,他们担心澳洲大陆很快会遭到日本人的入侵,而自己的主力部队却被英国人安排到很远的地方替他们作战。一旦澳洲出现危机,那些部队想回都回不去。哈特上将在美国海军中资历甚老,连麦克阿瑟在他眼里都是“新兵蛋子”,他对接受一个比自己还小7岁的英国人指挥甚感不爽。韦维尔本人就对自己的任命不满,可以说整个司令部中,似乎找不到一个真正高兴的人。这仗还怎么打?!
仅仅三天之后的1月18日,四国联合司令部就从巴达维亚迁到了万隆附近伦邦的“大旅馆”里,因为这里不易遭到来自空中或海上的打击。14天后,联合司令部的空军司令部又迁回万隆,原因是伦邦的房子不够住——都大难临头了还如此讲究生活条件,来来工夫都花在搬家上了。1月24日,在韦维尔上将的要求下,司令部管辖的范围稍有扩大,将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和西北沿岸地区也包含进去。此举既为了安抚澳大利亚人的不安情绪,也便于盟军战机从该地区的基地起飞对各战区实施空中支援。
应该指出,四国联合司令部不过是一个临时组合起来的松散机构,各国部队除接受联合司令部指挥外,还要贯彻本国统帅部的某些意图,相比较而言可能后者对于他们更具效力。实际上各国部队都对本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得失更加关心,难以形成一致的作战思想,也缺乏必不可少的共同作战原则。联合空军司令部设在爪哇西部的万隆,而海军司令部设在该岛东部的泗水港,两者相距600多公里,通信联络又不方便,海军和空军根本无法有效合作。四国军舰分散在西起新加坡东至达尔文的广阔海域,难以集中指挥。司令部从成立到各奔东西,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联合作战指挥室都未建立起来。部队的行政管理仍归各国指挥官负责,联合司令部只负责单纯的作战指挥。韦维尔上将也是破罐子破摔,索性让四个国家的部队独立作战。这样一支组织松散、指挥不一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猛烈进攻。
蹩脚的韦维尔啥好事没干,却采取了一个重要但也是最遗憾的措施。为了与英国的组织系统保持一致,他下令所有的岸基飞机统一归空军司令部指挥,包括原来隶属于海军的飞机,只有航空母舰和其他军舰上的飞机仍归海军指挥。由于并没有航母参加荷印保卫战,因此归海军指挥的飞机就只剩下了寥寥的个位数。韦维尔这一昏招意味着承担重要作战任务的海军就此基本丧失了空中掩护,也失去了海上作战的“眼睛”,战前舰艇与飞机的协同作战训练全部白废。从最后结果来看,这一变化带来的恶果是致命的。
统算起来,盟军在这一地区的陆军超过了90000人。其中当地的荷兰守军75000人,英军10000人,澳大利亚军队5000人,美军1000人。人数看起来还不算少,但由于防御区域广大兵力配置分散,加之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思想不统一,综合战斗力大大低于强悍的日军。美、英部队大多是从菲律宾、马来亚、香港等地撤下来的,最远甚至是从中国的上海大老远跑过来的,已经遭受过打击的他们士气低落,难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作为陆战主力的荷兰军中矛盾重重。大部分下级军官和士兵是当地人,与担任中上级领导职务的荷兰人格格不入。当此之时,以苏加诺、哈达为首的民族独立运动方兴未艾,那些当地士兵对荷兰人三百年的殖民统治早已深恶痛绝,战斗中“出工不出力”或“出工出反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海军看起来貌似不弱。主力舰艇为美国重巡洋舰“休斯顿”号和两艘轻巡洋舰,以及13艘老式驱逐舰和25艘潜艇,基本上是原驻菲律宾的美国亚洲舰队的老班底。荷属东印度是澳洲大陆的防卫屏障,因此澳大利亚海军也派出了两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参加作战。此外荷兰人自己有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16艘潜艇。马来亚和新加坡出现危机之后,英国皇家海军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以及近10艘驱逐舰也来到了这里。加上鱼雷艇、布雷艇等虾兵蟹将,盟军合计各类舰船146艘,其中作战舰艇88艘。这些舰只大部分是服役多年的老舰,新型舰艇寥寥无几。即便如此,这支貌似强大的舰队依然使64岁的美国远东舰队司令官哈特上将激动不已,说“这绝对是东方最有效率的舰队,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力量”。
可惜日本人绝对是“望而不畏”。由于马来亚和菲律宾的登陆行动均已结束,联合舰队可以抽调足够的舰艇来支持荷属东印度作战。抛开战争最后匆匆赶来打酱油的南云舰队不论,就是南方部队主力、近藤信竹中将的两艘战列舰“金刚”号、“榛名”号来了,也绝对属于“‘二’览众山小”,打遍南洋无敌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能与之匹敌的英军的两艘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之前早已被训练有素的日本海军航空兵摧枯拉朽般地击沉于南中国海。
开战之初,盟军在荷印地区拥有各型飞机300架,大部分属于老旧的机型,在日军攻占附属岛屿的作战中已消耗殆尽。日军登陆爪哇岛之前,英国的飞机已所剩无几,荷兰也只剩几架陈旧的飞机,美国赶运到爪哇的111架飞机也只剩下了23架轰炸机和个位数的战斗机。说实话,比这里拥有更强兵力的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没能守住的马来亚和菲律宾,让荷兰人守住面积更大、区域更广的荷属东印度也确属勉为其难。
盟军各有各的小算盘:荷兰倒是真希望能够守住自己最后的海外领地,而美军的打算是反攻菲律宾,英军希望能守住新加坡,澳军则想通过对荷属东印度的防守阻止日军入侵澳洲大陆。海军中除了荷兰之外,其余三国的舰只都可以根据战场的情况随时溜走。加上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司令部的工作效率异常底下。一位荷兰军官对此无奈而又形象地说:“司令部里看着大家都在忙碌,但谁也不知道谁在干些什么。”
可以说仗还没打,外强中干的四国联军败像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