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小说 太平洋战争

第453节

太平洋战争 青梅煮酒1970 2804 2024-07-17 12:49

  12月14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代表英国政府再次明确表示:“一旦形势吃紧,愿与中国政府共同加强缅甸防务。”

  日期:2017-03-2922:17:24

  (正文)

  12月16日,以林蔚为团长的中国参谋团入缅。同日,美国陆军部通过驻华军事代表团向重庆表示,希望中国军队尽快入缅布防。蒋当日即下令第五军、第六军向保山、芒市集中,做好随时入缅的准备。随后侯腾在腊戍见到了英军司令官赫顿,提出第五、第六军与英军一起在缅东南勃固、毛淡棉地区共同与敌作战的建议,遭到拒绝。

  当第五军先头部队到达保山的12月26日,接到了停止前进的电令。因为“英方表示第五军及第六军主力暂毋庸入缅”。29日,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接到新命令,“勿庸入缅,该两军停止前进并分段在昆明及滇缅线上集结待命。”原因在于在重庆的一次会议上,中英发生了明显分歧。

  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了联合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为勃兰特少将和马格鲁德准将,英国代表是驻印军司令官以及后来担任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韦维尔上将。除蒋介石之外,何应钦和宋美龄(主要担任现场翻译)作为中方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主要议题有三:一是同盟国利用中国之人力问题;二是同盟国对华军事物资供应;三是如何保卫缅甸及滇缅公路。

  缅甸不仅是中国接受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抗战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因此中国愿积极出兵保卫缅甸。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英国人对此并不热心,他们宁愿将缅甸丢给日本人也不愿中国人过多插手缅甸的事务。丢给日本人战后还可以顺理成章地收回,中国人的势力一旦进入这一地区未来就麻烦多多。

  会议刚刚开始,中、英就发生了激励争执。韦维尔认为,英国在东南亚作战之目的在于保护自己的殖民利益,对中国抗战之成败不感兴趣,因此除缅甸之外不愿涉及其他问题。蒋介石极其克制地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中国失败,则英国之印度必危而不保。如果英国需要,我国可派出8万人入缅作战。”

  蒋介石的诚意换来的是韦维尔的鄙视,这位和丘吉尔一样瞧不起中国人的英国上将傲慢地说:“如果由贵国军队来保卫缅甸,简直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同时明确表示,中国人只需要将原来分配给他们的美援物资交给英国人就行,其余的事就别多管了。

  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愤怒地写道,“英国人没有认真对待中国,中国的下一代应当理解这种忍辱建国的不易”,“英使及其武官等之卑屈之态莫能形容,而其贪小利而不注重全局与大体则与前无异。此乃英人之真实性情,是非余平时所想象伟大气魄之撒克逊民族也”。后来到达缅甸的史迪威也在日记里如此说,韦维尔“不愿意肮脏的中国人到缅甸去”。

  两大盟国的分歧引起了白宫的极大不安。罗斯福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颇为不满,他和马歇尔均认为韦维尔是个“心胸狭窄的老顽固”。中国人的持续抗战参战不仅对远东和太平洋战场至关重要,对欧洲战局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只要他们能成功地拖住日本人,美英就可集中力量去对付德国人,也就是所谓的“先欧后亚”。罗斯福认为,人是最宝贵的战争资源,中国最不缺的恰恰是人。陆军部长史汀生指出,“在美英总战略中,中缅印战区位于第三位。但就其战略和政治地位可言,这一地区是极其重要的。从战略上讲,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目的是使中国继续作战,因此要不断加强它,使它能够迫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不断提高的代价。”他也认为韦维尔“比较武断,不讲方法,对待自己的盟友中国人还是以往英国人的那种态度”。

  迫于美国的压力,经过反复讨价还价,双方还是勉强缔结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军事协定》,宣告中英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初步拟定中国派遣三个军入缅作战。

  但仅仅三天之后,12月26日韦维尔就再次食言,提出中国军队暂缓入缅,理由竟然是补给不足,“难以供应那么多的军队”,具体入缅时间另行通知。这也正是杜聿明接到暂缓前进命令的原因。此后第五军甚至被解除了入缅任务,准备向东投入国内战场。

  根据“阿卡迪亚”会议形成的决议,1942年1月2日中国战区宣告成立,蒋介石出任该战区盟军总司令,指挥在中国、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的盟军部队。同时盟军还成立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由英国的韦维尔出任司令官。对于中国性命攸关的缅甸被划入了韦维尔管辖的作战区域。

  就是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的第二天,1月3日,蒋介石电告在华盛顿的宋子文,让他转告罗斯福遴选一名美军高级将领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罗斯福对此慨然允诺,并将此任务交给了陆军部长史汀生和参谋长马歇尔。两人最初选中的是第一军军长休�6�1德鲁姆中将。此人在美国陆军中资格甚老,晋升少将的时间比马歇尔早了整整八年,如果派他去的话无疑更能显示美国对中国的支持。德鲁姆对此项任命进行了认真考虑,有人骇人听闻地告诉他,那里“中国人不相信英国人,英国人也不相信中国人,而缅甸人对前两者都不信任”。在进一步被告知不可能派遣美国陆军去中国作战的消息后,德鲁姆告诉马歇尔,那是个“含混不清的工作”,拒绝履行这趟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都没有向中国派遣地面部队的强烈欲望,他们的目标是帮助中国人自主进行防御,仅此而已。陆军部的观点是,每向中国派遣一个人,就意味着每月要向中国运送0.62吨的补给物资。没有充足的弹药和补给美国人是不会打仗的,而中国人早已习惯了用最少的物资去打最多的仗。

  第二个进入马歇尔视野是他的好友约瑟夫�6�1史迪威。一战时期两人就曾共过事,后来还一起在天津服役,在本宁堡时史就是马歇尔手下的得力干将。1月14日,马歇尔就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事征求当时任第三军军长的史迪威少将的意见,“乔,你有24小时想出一位更好的候选人,否则就是你了”。刚开始史迪威并不情愿,之前他作为一名上校军官曾经在中国备受冷遇,“在他们脑子里,我仍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上校而已,可以任由他们摆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史迪威后来到中国是带有“衣锦还乡”之意味的。

  在马歇尔的压力下,最后史迪威表示服从命令。在他的设想中,中国距离日本最近,如果最终战争导向日本本土,美国就必然会在中国集聚起强大的攻击力量。这样建设中国基地的历史任务,将会责无旁贷地落到他史迪威肩上,未来的事业前途无量。

  罗斯福迅速认可了参谋长的建议。因为马歇尔热诚地告诉他,史迪威“才华出众、足智多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