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小说 太平洋战争

第410节

太平洋战争 青梅煮酒1970 2630 2024-07-17 12:49

  《联合国家宣言》文本是在1942年1月2日最后签字完毕后分发给报界的。英国和美国的评论普遍表示赞成,但俄国的报纸却慎重地保持沉默。总的说来,美国新闻记者比英国的同行们更倾向于接受宣言的表面价值。1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称:“这项协议可能表明是和人类历史中所签订的任何政治文件同样重要的一个文件。”而英国的《星期日快报》则较为审慎地说:“大联盟是一个事实——已经签字、盖章并发表了。在纸上,大联盟是胜利的铁一般的保证。但是数字也好,文件也好,演说也好,都不会带来胜利。”正好与他们各自的领导赫尔和丘吉尔的言行一致。英国人因为第一次有人排在了自己前边而隐隐感到不快。

  通过“联合国”这样一个组织,大家总算是联合起来了。话虽说得无比动听,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宣言之外,那些盟军的高级将领们关于战争的争吵仍在持续。英国人象“踢人的小公牛一样猛烈攻击”马歇尔提出的任命盟军最高司令的计划。他们清楚,现在美国无疑是最牛插的,马歇尔这一提议无疑是想将一贯的世界老大——大英帝国置于他们的领导之下,你让我们这老脸往哪里搁,简直阴险可恨无理之极也!

  霍普金斯为这一协议的达成铺平了道路。他私下把丘吉尔拉到一边,向他保证,将由一位英国将领统一指挥远东战区。12月28日,他来到了丘吉尔的卧室,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番激烈交锋之后,丘吉尔笑容满面地走了出来,赞成由英国陆军上将阿奇博尔德�6�1韦维尔领导设在爪哇岛的美、英、荷、澳(ABDA)四国联军司令部。

  当丘吉尔满面春风对告诉自己的军事助手们,将由英国人出任远东盟军最高指挥官的时候,那些军事将领们却频频摇头,认为自己的领导中了美国人的计。他们提出,罗斯福分明是在耍滑头,美国人是因为那里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才大度地让英国人去担任这一棘手的角色的,就是想借此出英国人的丑。保卫那么大一个防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美国人恐怕是故意要英国人去当替罪羊。迪尔争辩说,让他们的一个将领承担“即将到来的灾难”的责任是非常危险的。英国参谋长们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后生小辈彬彬有礼而又有力的控制之下,正在逐渐变成听话的小伙伴。

  韦维尔本人对被任命的消息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他沮丧地致电迪尔:“我知道人是要抱孩子的,可这是个四胞胎!”此节在前面马来亚战役中已有所述。

  丘吉尔不同意众人的说法,他之前已经答应了美国人。他劝告大家要相信盟友的善心,罗斯福肯定不是想“嫁祸于我们”,他自己也不愿意把马来亚失败的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去。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心中还有另一层考虑。

  对于“先欧后亚”战略的确立丘吉尔无疑十分满意,这是他华盛顿之行的首要目的,那个正在和希特勒进行着殊死搏斗的斯大林肯定也会举双手赞成。之前,斯大林已经向美、英提出了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请求,这显然与盟军“先欧后亚”战略高度吻合。资源毕竟有限,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势必就会削弱。除了在菲律宾苦苦支撑的麦克阿瑟和奎松坚决反对厚此薄彼之外,还有两个人也非常生气。第一个就是澳大利亚总理约翰�6�1约瑟夫�6�1柯廷。

  前文提到,日军在开战之初就占领了俾斯麦群岛,那里距澳洲大陆只有一步之遥。柯廷担心它的北部港口城市很快会遭到日军的轰炸。如果不尽快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澳洲大陆随时有被入侵的危险。柯廷致电丘吉尔,担心新加坡很快将会陷落。对此丘吉尔迅速回电说,“我们决心奋力保卫的不仅是这座海上堡垒”,而且是“从仰光到达尔文港的整条战线”。他告诉柯廷,前往埃及的护航运兵船队已改变航向驶往远东,新加坡肯定能够守住。换句话说就是,澳洲的安全是无需担心的。

  作为太平洋战争中的又一个悲情人物——他和罗斯福、奎松一样没能看到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他去世时离日本投降仅仅只剩下40天时间——柯廷对丘吉尔的话一点都不相信。澳大利亚仅有四个精锐陆军师,此时已经有三个在北非和德国人作战,另外一个在贝内特少将的领导下在马来亚协助英军与日本人战斗。他的内阁理所当然地担心,如果菲律宾和新加坡失守之后,澳大利亚就会面临被入侵的威胁。澳大利亚没有接到参加“阿卡迪亚”会议的邀请,对会议的内容一无所知,柯廷为此感到不快并深感不安,他担心英国人在关键时候不履行应尽的义务。

  之前,英军在香港和马来亚的节节败退已经严重影响了英国人的威望。许多澳大利亚人因此相信,相比美国人而言,很多英军指挥官是“笨拙无能”的。后来新加坡的失守和麦克阿瑟在巴丹的顽强抵抗形成的鲜明对比也印证了这一点。澳大利亚在新加坡损失了一个精锐师,他们更是把拯救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12月27日,柯廷在《墨尔本先驱报》上发表了一篇亲笔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被日本人拿去向全世界大肆宣传——公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

  柯廷在文章中不仅大力驳斥了“太平洋战争只能看作是全面战争的一个从属部分的说法”,而且提出了令丘吉尔大为恼火的建议:“澳大利亚政府因此认为,太平洋的战斗首先是这样一场战斗,就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于民主国家作战计划的方针必须有最充分的发言权。澳大利亚将不得不请求美国提供援助,并同他们一起制订自己的太平洋防务计划。”

  在文章的结尾,柯廷露骨地表示:“我要毫无顾虑地说明,澳大利亚对美国充满期待,并不因我们同联合王国有传统的血缘关系而感到内疚。”——这就好比一个女人在面临流氓的骚扰时,不去求助自己的老公而去寻找其他男人的庇护。如此让一向自视为世界老大的大英帝国情何以堪?

  因此,丘吉尔必须尽力去安抚澳大利亚人的情绪,他同意让韦维尔出任司令官正是出于这种政治考虑。为了让澳大利亚政府不再担心——当隆美尔通过昔兰尼加向开罗发动新的攻势时,柯廷甚至公开扬言要撤回澳军在埃及的三个精锐师——丘吉尔说服罗斯福总统,同意向澳洲派遣两万名美国士兵,并且答应如果日本人继续进攻,另外五万名美军士兵可以随时从美国西海岸奔赴澳洲战场。

  第二个坚决发对的人又是谁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