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节
日期:2016-02-2022:47:51
(正文)
1941年2月11日,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海军大将抵达华盛顿。2月14日西方情人节这天,野村正式向罗斯福总统递交了国书。国务卿赫尔当时也在座,他对野村的印象是,“身材高大、健壮,有一幅诚实的面孔,体格上和普通的日本人截然不同”。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罗斯福说,他宁愿称呼野村为“将军”而不愿称呼他为“大使”。后来野村在自己的回忆录《使美记》中提起这次会面时描述道,“那场面亲切而融洽”。两个人开始并没有谈公事,而是畅谈了几十年前的“革命友谊”。但是野村可不是来叙旧的,话题终究还是要转到两国关系上来。野村向罗斯福转达了日本渴望和平的意愿,立即得到了罗斯福的认可。分手时罗斯福告诉野村:“美日关系每况愈下,其根源在于日本不断地对外扩张。太平洋上大家都要有活动的自由。如果因此而发生战争的话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野村对罗斯福的话表示极为认可,并承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成双方谅解,缓和两国关系,让“太平”洋真正地名副其实。
其实早在野村代表日本政府正式开启美日谈判之前,在头一年也就是1940年年末,美日两国一些热心的“业余外交家”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和平尝试。1940年11月25日,美国马里诺外方传教会的两名神父沃尔什主教、德劳特神父就曾经专程赶到日本开展民间的和解行动。在日本负责接洽的是前大藏省官员、时任产业组合金库理事的井川忠雄。一直搞财务的井川有一个唬人的绰号,叫做“外务省编外大臣”。
看似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民间人士,但他们背后都隐藏着大腕级的实力派人物。德劳特神父是美国邮政部长弗兰克.沃克的好友,而虔诚的天主教徒沃克是罗斯福总统幼时的玩伴,也就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此前还长期担任过罗斯福总统竞选办公室的主任,于公于私都能跟总统说上话。47岁的井川忠雄同样是近卫文麿童年的同学和好友,几年前还曾经为近卫组织过一个智囊团。井川和野村一样也是亲美派,他还娶了一个美国人做老婆,尽管后来离婚了。他来往美国和日本之间利用的都是私人身份,说是处理与前妻的经济纠纷。井上之前曾经担任过日本驻纽约领事馆的财务主管,在美国有着广泛的人脉。
在井川的帮助和引荐下,两位神父不但走访了外务省,还拜会了当时陆军省军务局长武藤章、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和首相近卫文麿等军政要人,也拜访了著名的亲美派人士前大藏大臣池田成彬和野村吉三郎。松冈外相似乎对两位神父不太热情,在他的心目中日美会谈那是他分内的事,任何人包括近卫的参与都会引起他莫名的反感。两位神父向这些要人表示,尽管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还进驻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但双方仍然有通过和谈达成谅解的可能。
两位宗教人士回国后,沃克安排他们在1月23日进入白宫同罗斯福进行了两小时的谈话,——谈的不是宗教而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当时赫尔国务卿也在。两位神父向两位领导汇报说,日本“温和派”有意“改变与欧洲轴心国的政治关系和对中国的态度”,“承认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假如日本能够与美国取得一个保证日本安全的协定,温和派就会取得对军方的优势”。
尽管赫尔表示类似的话他以前已听到过多次,可是“不能忽视在太平洋避免发生战争的任何机会,来自大西洋彼岸希特勒的威胁足够诱使我们在太平洋力争暂时和平的结局”,哪怕“成功机会只有二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也行”。赫尔同意两人以个人身份继续与日本作非官方的接触,并且决定由沃克继续充当联络人。这样纯民间的活动已经具备了一些官方的性质。
其实赫尔内心对日本并不信任,他认为日本政府的心意丝毫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希望摆脱在中国的困境以便放手在东南亚进一步冒险。他劝告罗斯福总统暂时观望,看看野村来了以后谈些什么再说,罗斯福当即表示同意。
正规军野村到达美国之后,这些游击队迅速与负有和谈使命的野村取得了联系。野村开始对井上并不信任,出发前松冈也曾经告诫他要远离此人。但是这位银行家在3月8日安排野村在赫尔家里与国务卿进行了一次私人秘密会面,让野村感觉到这小子还真有点能耐。随着42岁的岩畔豪雄大佐的到来,一群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业余外交家也开始忙碌地工作起来,想当然地提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案。
在开启正式会谈的1941年4月16日,野村大使向外务省发回了一封电报,电报内容就是由几位民间人士联合起草的《1941年4月9日通过私人媒介和日本个人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的建议》。这个文件大家似乎很陌生,因为后来它的官名改成了大家熟悉的《日美谅解草案》。参与制作草案的就是野村、井川、岩畔和两位神父几个人。
在此之前的4月14、16两日,赫尔国务卿两次召见了野村大使,表明要把以往日美间的私人对话转为国务卿和大使间的正式会谈,并说可将上述《日美谅解草案》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赫尔告诉野村,虽然他对这些“好心人”为改善关系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感激,但是他只能通过委派的大使正式同日本政府打交道,为此要求野村大使首先要取得日本政府的训令。
内容冗长《草案》足足有4000多字,概括起来有七大方面的内容,很多都是“互相承认都很牛”之类实际意义不大的语言。挑来捡去其核心内容有三条,分别对应之前日本的三大板斧“三国同盟、中国问题和南进战略”。——期间曾有日本外交官员提出能否暂时把中国问题抛开今后再说,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立即用了一个无比恰当的比喻加以拒绝,“在美日谈判中不涉及中国问题就如同询问《哈姆雷特》搬上舞台之前能否不让哈姆雷特出场一样”。可见在美国人眼中,中国并不是像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可以随便出卖的。
一、两国政府对欧洲战争的态度。日本认为《三国同盟条约》是防御性的,是为了防止现在没有参加欧战的国家加入欧战。日本政府不退出三国同盟,只有在受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的国家的进攻时才履行义务。美国对欧洲战争做出回应的出发点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也就是说“哥俩好”,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
二、承认中国独立。日本从中国撤军,不吞并中国领土,不赔偿,恢复门户开放政策,蒋介石政府和汪精卫政府合流,日本不向中国大规模移民。最关键的一个词是:承认“伪满洲国”。
三、日本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实施武力侵略,美国愿意在日本需要的石油、橡胶、锡、镍等资源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也就是贸易关系恢复正常。
《草案》传到东京,日本军政高层一片沸腾。外务次官大桥忠一见此《草案》激动不已,兴奋地大叫道:“假如这个计划成真的话,世界的命运将因此而好转。”
看到美国愿意承认“伪满洲国”,以东条英机为首的军方意见也第一次出现重大转折。他们甚至同意为了促成前方的和谈,日军暂时避免在西南太平洋展开新的军事行动。军部的意思是利用美国上述意图既原则上保持三国同盟的精神,又可以沿着互相谅解的方向调整邦交。即使多少有损于三国同盟,如果能借此机会一举解决多年来悬而未决的中国事变也算成功。这是军方多年来第一次明确表示可以做出让步。